联系人:方秀 电话:0731-82655470
序号 |
二级学科 |
合作导师 |
主要研究领域 |
备注 |
1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何旭辉 |
桥梁/结构风工程、风-车-桥耦合振动、桥梁智能监测与评估 |
|
2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邹云峰 |
高速铁路风-车-桥耦合振动、悬挂式单轨交通风-车-桥耦合振动、大跨桥梁抗风 |
|
3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魏晓军 |
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建造与运维、大跨度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、人行桥振动分析与控制 |
|
4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舒臻孺 |
结构风工程、极端风、风能开发与高效利用 |
|
5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邓朋儒 |
桥梁结构疲劳耐久性高性能仿真分析、基于图像分析、 AI等新技术的桥梁智能检测评估 |
|
6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郭文华 |
桥梁结构震动与稳定、桥梁抗风与抗震 |
|
7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黄天立 |
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、维护管理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|
|
8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敬海泉 |
新能源结构抗风:柔性支撑光伏结构抗风、新型风力发电机结构抗风、高速铁路车-桥系统抗风、串列斜拉索尾流驰振风洞实验研究 |
|
9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李德建 |
桥梁复杂结构空间分析设计方法与应用、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与安全评估、桥梁减隔震与减振理论及应用 |
|
10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盛兴旺 |
结构优化、桥梁结构行为及设计理论、结构承载力、桥梁检测及加固研究 |
|
11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魏标 |
桥梁抗震与减隔震、地震下列车-轨道-桥梁动力损伤与防控、地震下动力摩擦理论 |
|
12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严磊 |
桥梁风工程、CFD数值模拟、桥梁健康监测 |
|
13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杨孟刚 |
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、桥梁抗震与减隔震 |
|
14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傅鹤林 |
隧道与地下工程 |
|
15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傅金阳 |
盾构隧道工程及其环境影响灾变机理、隧道-地层-结构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评定、 基于计算机机器视觉的结构健康诊断与评估 |
|
16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雷明锋 |
隧道与地下工程、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制备、土木工程智能建造 |
|
17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施成华 |
隧道大变形防控技术、地铁装配式车站建造技术、盾构法建造技术 |
|
18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王树英 |
盾构掘进渣土改良机理与高效掘进技术、特殊环境岩土-掘进机相互作用及控制技术、 盾构废渣处理机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|
|
19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阳军生 |
复杂条件隧道智能建造技术、盾构/TBM施工技术、隧道养护与病害处治 |
|
20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杨小礼 |
隧道工程、岩土基础工程、土木工程极限分析理论 |
|
21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张学民 |
复杂地质隧道支护结构优化与安全施工力学行为、隧道光面爆破及特殊环境要求下减震控制爆破技术 |
|
22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黄东梅 |
结构风工程、结构风振控制 |
|
23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周中 |
隧道病害智能识别、近接施工变形预测、隧道健康管控 |
|
24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伍毅敏 |
隧道智能建造、隧道病害防治 |
|
25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邓东平 |
滑坡位移预警、三维滑体建模与滑移机制分析 |
|
26 |
桥梁与隧道工程 |
贾朝军 |
岩石力学、智能建造 |
|
27 |
消防工程 |
蒋彬辉 |
建筑钢结构与桥梁结构抗火、结构抗极端荷载下连续性倒塌、高性能金属材料与结构 |
|
28 |
消防工程 |
陈长坤 |
火灾科学与智慧消防、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、隧道火灾灭火救援技术等 |
|
29 |
消防工程 |
范传刚 |
隧道火灾、建筑通风、土木工程多灾耦合 |
|
30 |
消防工程 |
王飞跃 |
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、建设项目安全评估理论与方法 |
|
31 |
结构工程 |
蒋丽忠 |
结构工程抗震 |
|
32 |
结构工程 |
国巍 |
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工程结构防灾与运维、轨道交通工程建造与监测检测中的智能机器人技术、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抗震减震、基于行车安全的性能化设计 |
|
33 |
结构工程 |
匡洋 |
环境能量俘获、工程结构自供电健康监测 |
|
34 |
结构工程 |
牟犇 |
月面建造及原位资源利用、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 |
|
35 |
结构工程 |
朱志辉 |
地震作用下列车行车安全性研究、钢桥疲劳性能研究、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研究 |
|
36 |
结构工程 |
江力强 |
深地岩石破裂滑移机理及地震动模拟、程结构强震损伤修复及抗震韧性评估 |
|
37 |
结构工程 |
余玉洁 |
钢结构、组合结构、抗震防灾 |
|
38 |
结构工程 |
汪毅 |
混凝土结构耐久性、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提升 |
|
39 |
结构工程 |
丁发兴 |
工程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、钢管混凝土柱复杂受力性能、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抗震倒塌 |
|
40 |
结构工程 |
刘鹏 |
混凝土结构及其耐久性、高铁无咋轨道结构、装配式建筑 |
|
41 |
结构工程 |
罗小勇 |
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损伤理论、装配式建筑结构新体系与标准化施工技术 |
|
42 |
结构工程 |
宋力 |
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结构深度融合应用研究、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智能建造与养维、 荷载-环境耦合作用下建筑和桥梁结构疲劳与耐久性研究 |
|
43 |
结构工程 |
王汉封 |
结构风工程、桥梁风工程、试验流体力学 |
|
44 |
结构工程 |
向平 |
高速铁路车轨桥耦合系统动力学、地震作用下高铁桥梁行车安全、计算力学有限元法 |
|
45 |
结构工程 |
周凌宇 |
钢-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力性能、钢-混凝土组合桁架节点受力性能、复杂结构施工期间时变力学性能研究 |
|
46 |
结构工程 |
周旺保 |
钢-混凝土组合结构稳定及抗震、钢结构稳定及抗震、高速铁路桥梁结构稳定及抗震 |
|
47 |
土木工程材料 |
刘宝举 |
乳化沥青、混凝土预制构件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 |
|
48 |
土木工程材料 |
刘赞群 |
高速铁路关键工程材料、西部盐渍土地区硫酸盐侵蚀混凝土耐久性、高韧性道路水泥混凝土和工业废物材料胶凝 |
|
49 |
土木工程材料 |
龙广成 |
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、水泥混凝土耐久性、固废资源高值化利用 |
|
50 |
土木工程材料 |
谢友均 |
高性能混凝土、自密实混凝土、蒸养混凝土 |
|
51 |
土木工程材料 |
元强 |
绿色低碳材料与技术、基础设施养护维修材料技术、材料智能设计 |
|
52 |
土木工程材料 |
郑克仁 |
水泥化学、碱集料反应、低碳水泥基材料设计及制备
|
|
53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黄健陵 |
工程建设安全与风险管理 |
|
54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单智 |
建筑智能建造、信息化管理、轨道桥梁智能检监测 |
|
55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陈辉华 |
工程建设安全与风险管理、工程可持续建设与管理、神经工程管理 |
|
56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郭峰 |
项目(群)管理、智慧管理、智能建造、建筑企业(组织)管理 |
|
57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王青娥 |
工程创新管理、智能建造、工程项目管理 |
|
58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张飞涟 |
工程经济与评价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管理、PPP项目管理 |
|
59 |
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|
张彦春 |
项目管理、PPP项目运作管理 |
|
60 |
岩土工程 |
*** |
寒区岩土工程、非饱和土力学、岩土数值计算 |
|
61 |
岩土工程 |
张升 |
土的本构关系、岩土材料颗粒破碎、岩土材料热-水-力耦合特性 |
|
62 |
岩土工程 |
乔世范 |
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、地铁盾构施工的岩土环境效应及风险控制技术、BIM技术与数字建造 |
|
63 |
岩土工程 |
陈晓斌 |
粗颗粒土力学基础理论、交通岩土工程新技术、环境与生物岩土技术 |
|
64 |
岩土工程 |
林宇亮 |
岩土地震工程、边坡与支挡结构、加筋材料与加筋土结构 |
|
65 |
岩土工程 |
肖源杰 |
边坡、基坑、路基与隧道工程、土动力学、交通岩土工程 |
|
66 |
岩土工程 |
滕继东 |
非饱和土力学、寒区岩土工程、多孔介质水热耦合 |
|
67 |
岩土工程 |
黄刚海 |
多场多相岩土材料非连续变形数值计算方法、CPU-GPU异构并行计算和云计算 |
|
68 |
岩土工程 |
徐林荣 |
路基工程“建设技术与理论”、工程地质“地质灾害防治”、(交通)岩土工程“线域交通工程减灾、养维技术与理论(跨行业与交叉学科)” |
|
69 |
岩土工程 |
杨果林 |
特殊土路基处治技术理论与工程应用、 新型支挡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、 路基与支挡结构及其工程结构抗震 |